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魚腥,究竟是怎樣的呢?◆◆◆


        我很多朋友喜歡吃魚,我也有很多朋友不喜歡吃魚。


        除了小時候曾經有被魚刺卡著喉嚨的經驗而從此忌魚,也有說因為啖在口裡的那陣魚腥而對所有魚類式耍手兼擰頭。我想:魚,怎會不腥呢?正如,不羶的羊肉、毫無甘苦的苦瓜、零辣度的指天椒等,有點不太盡忠職守喔。當然,由某些食材發出的獨特氣味和食味會因品種產地之類而有輕重之分,亦有可能就不同烹調方法而導致有所變化,但這屬原物特色的獨特氣味和食味是怎也會存在的,而朋友所說的魚腥亦並非因不新鮮或變壞而產生;總之,在他們的飲食字典裡,「魚」已經等同了「腥得不能下嚥」,亦無須再次驗証。


        魚腥究竟是怎樣的呢?這個一直是喜歡吃魚的我藏在心底的疑問。唯一叫我察覺魚腥的存在,是當我走到街市魚檔範圍,甚或因晚上忘了將挾著魚骨菜渣等那袋垃圾丟棄的第二天早上;可是,這些腥味卻又跟吃魚時所感受到的氣味和食味截然不同,那麼魚腥究竟是怎樣的呢?疑團依然未有得到破解。


        於是我便逐一向當事人查問,出奇地,他們的答案都近乎雷同。
        說是因為怕腥而不喜歡吃魚的朋友,其實都會甚至喜愛吃紅色的魚肉刺身 (因為視覺神經告訴他們白色魚肉依然是很腥的)、泰式生蝦、海膽和生蠔,對飲宴時席上那條清蒸甚麼海斑亦從不抗拒;這的確奇怪,論腥味,我認為生蝦、海膽和生蠔跟魚不惶多樣,再者,刺身和海斑不是魚嗎?嗯,終於有點眉目了,朋友有所避忌的「魚腥」其實都是來自淡水魚家族,在香港常見和常吃的有鯇魚、鯪魚、鯉魚、鯽魚、烏頭、桂花魚等,因為在湖泊河溪長大的淡水魚大多以舔食水中的藻類甚至淤泥裡的微生物維生,成長後肉身通常也略帶一陣草青或泥味,而我相信這亦是朋友口中說的「腥味」了。正因淡水魚的這陣「腥味」,他們從此也對所有魚都避之則吉。


        然而,在烹調這些附有草青或泥味的淡水魚時,除了有人會清蒸伴薑蔥端上桌然後大快朵頤,很多時也有某些特色的處理方法:梅菜蒸鯇魚、豉汁蒸鯪魚、薑蔥煀鯉魚、香茅烤鯽魚、檸檬蒸烏頭和松子甜酸桂花魚等,目的是提昇食味和修飾那並非人人受落的草青或泥味。既然朋友那麼堅決認定這就是所有魚都有的「腥味」,我想:朋友會否在某年某日吃過因誤用烹調方法處理的上述某種淡水魚而令他們留下一世「難聞、難嚥、難忘」的陰影呢?同時亦因誤解而為「腥味」蒙上不白之寃 ……說穿了,他們大概不是懼怕甚麼「腥味」,只是不喜歡吃淡水魚罷。


        但對於喜歡吃魚的我來說,魚腥,究竟是怎樣的呢?依然是個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